前言|「我幾乎不拉筋,卻突然成功推起了輪式」
先坦白說,我在鋼管的路上,曾經徹底放棄「拉筋」(柔韌度訓練) ,
而對這項運動有接觸的人來說,應該都知道,這可以算是逆天操作。
雖然中間也曾嘗試過幾次,找信任的老師上課,體感也是好的,
但我就是打從心裡不喜歡(非常認真)。
後來開始練嬋柔跟調整動作模式,身體的整體結構變好了許多,
我也確實感受到身體慢慢變好用。
但對於「拉筋」這件事,我始終還是保持距離感——不排斥,但也絕對不會自己靠近。
直到兩週前,照著教練男友的建議,躺在上面放鬆伸展,配合呼吸、讓脊椎一節節延伸,
順著身體感覺把嬋柔裡的原則一點點帶進來,沒想到第三次嘗試時,我居然就完整地推起了一個標準輪式。
沒有誰在旁邊口令提醒,也沒有安排什麼「開胸開髖」的預備動作,只是順著身體的狀態,一切就自然發生了。
當下真的有點驚訝,也很感動,因為我太清楚這期間調整了多少東西,才讓這件事水到渠成。
–
「這顆球哪裡買?」但我沒有正面回答。
分享後彎影片後,陸續收到一些私訊,問我:
「這顆球哪裡買的?」
「躺上去就可以放鬆舒緩嗎?」
「看你練我也想練輪式」
大部分的問題我幾乎沒有正面的接續討論。
原因很簡單,我不是後彎老師,也不是瑜珈老師。
這次的推起,是我在不刻意追求的狀態下,用身體感知搭配嬋柔原則做到的「意外突破」。
我可以用我所知道的經驗,設計一堂課叫「嬋柔原則在後彎上的應用」,
但從我的角度來說,這不會是我認為最正確的起點。
簡單來說,我是為了健康才練嬋柔,而不是為了把自己凹成那樣才開始練。
正因為身體素質變好了,才有了這樣的可能性。對我而言,那些體式只是「紅利」,不是目的。
–
體式背後,是身體能力的整合
我想特別提醒的,是這件事之所以發生,並不是因為我會什麼「秘密訓練法」,
而是這一年裡:我慢慢練習如何使用正確的肌肉發力、建立多面向的身體能力、
覺察脊椎的狀態及延伸方向、清楚什麼時候該收、什麼時候可以再更突破。
在這之後,才是把嬋柔放進來,成為連結整體結構與節奏的語言。
這一切沒有一步到位,甚至也不是為了輪式而練的。
但我覺得值得分享的是,從以前做不到,到現在不算花費太多時間的做到,那些補齊的能力是什麼?
所以,這篇文章會聚焦在簡單分享:「如果你想要推起一個穩定、沒有代償的輪式,你可能需要哪些身體能力?」
讓你能確認自己目前卡在哪裡、接下來可以從哪裡著手。
–
後彎輪式 ‧ 身體能力檢查表
“把輪式想像成一座手風琴,要拉出漂亮的弧形,和加深彎度,兩側都必須均衡的打開,並穩定支撐。”
下面這些條件,是我自己做到後,再重新理解後發現,要做到輪式的核心能力要素:
肩帶穩定與延展
-
前鋸肌支撐力:維持左右手臂平行、將胸廓「推」離地面。
-
手臂離心拉長:肱骨外旋、手肘穩定不過度張開,讓手臂能沿肩關節有良好的轉動。
-
肩胛骨對位:穩定貼靠背部肋骨,避免聳肩、外翻,提供穩定的力量傳遞平台。
-
腋窩與胸小肌延展:胸腔前側打開,防止胸廓受壓造成「鎖肩」。
胸廓 & 身體側邊張力調節
-
胸廓飽滿擴展:允許脊柱後彎時有足夠空間,不致擠壓腰椎,影響肩關節卡頓。
-
側體筋膜彈性:腋下、肋骨旁邊、骨盆上緣的側鏈張力釋放,鬆開才有空間撐起來。
-
下巴自然回收:胸骨柄上提、下巴輕輕內收,維持頸椎延伸與呼吸順暢。
髖伸驅動 × 下肢協同
-
臀大肌 & 大腿後側收縮:主動髖伸、減少腰椎過度負荷。
-
腿後側+內收肌延長:要能在拉長狀態下穩定產生張力,讓骨盆可以在上面被支撐、引導、滑動。
-
腳跟推地發力:穩定膝踝、帶動骨盆上抬。
-
髖關節有足夠的活動度:來配合你要「推高」的動作,避免伸髖不足時骨盆前頂,導致下背代償。
核心前側延展 × 底部支撐
-
腹股溝兩側延長:避免「頂腹」而是向縱向拉長,連結盆底-下腹-胸腔前側。
-
深層核心張力平衡:使「腹部前側拉長」與「背部收縮」同步,形成弓弦張力。
整體張力整合與代償偵測
-
推高幅度 ↔ 伸髖能力匹配:觀察恥骨是否過度突出(骨盆代償)。
-
脊柱分段意識:頸椎-上胸椎-中胸椎-腰椎依序展開,讓每一節都有參與一點點彎曲,減少單節的壓力值。
-
力量鏈協調:後側收縮(臀、背)+前側延長(腹、胸)+肩帶穩固,「整個人是均衡且有張力地攤開的」。
練習 tips:先建立肩帶-胸廓活動/穩定,再強化臀腿伸髖;最後整合脊柱分段控制。
–
結語|柔軟與力量,其實只是結果
如果你看到某個人推起來輪式,看起來很輕鬆,
請不要只看見他身體的柔軟度,也別只把重點放在肌力、有多強或有多刻苦拼命。
真正值得敬佩的是,那背後一點一滴搭建起來的結構、控制力與感知力的耐心。
如果你想更安全、有效率地培養這些的能力,這邊提供兩個方向建議參考:
-
尋求專業一對一的瑜珈或後彎老師指導(我會建議避開團課,因為老師才更有機會針對個人做細節能力上的調整)
-
或像我一樣,從練習正確使用身體開始,建立足夠的肌力,再搭配嬋柔打底,讓身體的本體感覺和結構慢慢覺醒。這樣的基礎,不一定會讓你快速完成體式,但能讓你在每一次動作中,慢慢的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並且學習如何自己判斷要做到哪裡為止。
無論你在做什麼類型的練習,也許偶爾會懷疑進展太慢、方向不明。
但只要你願意靠近自己的身體多一點,它會跟你說很多很多事。
所以,相信它多一點,也相信自己多一點,
沒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當你願意坦承地面對,一切會慢慢清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