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海嗎?」它不是一直往前的,是一直在累積、平衡張力的過程。

你看過海嗎?你試過坐在岸邊,仔細觀察每一道海浪是怎麼一層一層地打出去嗎?

“海浪不是打出去就沒了,而是一波一波的動能堆疊上去,

堆疊到遠方,再被水面的張力拉回來。

它不是一直往前的,是一直在累積、平衡張力的過程。

推開,堆疊,所有能量的移動沒有流失,只是轉換與傳遞的循環。”

這陣子沒更新,是因為我的眼睛同時長了麥粒腫與霰粒腫,腫到已經有點影響到視線跟視力了。

這段期間不能戴隱形眼鏡,不能長時間看電腦,

連帶許多工作跟預計上線的課程都得暫停,

其實不能戴隱形眼鏡對我來說影響很大,從青少年時期開始戴隱眼,

我就很明確地知道戴實體眼鏡會讓我頭暈、平衡感,

跟對周圍環境的感官敏感度大幅下降,所以我一直很抗拒戴眼鏡。

這也是我近二十年來,第一次這麼長時間、強迫自己讓眼睛休息,

不戴隱形眼鏡,改用一種比較「遲鈍」的狀態生活與練習。

視線變得模糊,卻因此真正讓眼睛周圍的肌群、頭部的張力慢慢鬆開。

原本在後腦勺連接脖子後側的一種,

過去怎麼按摩、刮痧、拔罐都鬆不掉有一條筋綁在那邊的感覺。

(其實這條緊繃感在更久以前,是從胸椎後面一路延伸到頭部的,

隨著練習一層層累積,它也在不同階段慢慢鬆開來。)

這段時間的休息讓我重新感受、並體悟了「視線後移」這個身體技巧的幫助,

(收錄在《鬆鬆打底課 II》,已經錄好一陣子了,但還沒上架,再給我一點時間)。

以往在嬋柔練習中,短暫的就能幫助我身體狀態、精神快速放鬆,

畢竟在整個日常生活裡面佔據的時長還是較短,

所以這次算我幸運,在這段被強迫休息的日子裡,

同時也大幅地增加了我「視線後移」的時間。

當我重新在練習中做到「海浪」這個我練過無數次的動作,

居然發現,一直被黏在後腦勺那邊的一條筋感覺不見了,

而且我可以把海浪送得更遠、更流暢了。

在這裡我必須解釋一下,

海浪要送得遠,不是因為你有力氣,才能送遠,

恰好相反,而是因為你用最細微的力氣,才推得動,

保持著足夠鬆軟跟穩定,安靜且流動的,

你知道怎麼用最少的力氣,送出最大的延展,

身體內部的空間,才得以打開。

也許就是因為身體的一個環節又被鬆開了,

所以讓我在練習當下產生新的意象,

而新的意象,也更明確的目標,幫助身體被延展得更遠,

也或許這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

總結來說,這周分享的比較散亂,像是在閒聊,

但我還是稍微整理一下可能對你有幫助的重點內容:

  1.  嬋柔海浪動作的動作邏輯跟意象(動作教學收錄在《鬆鬆打底課 I》)

  2. 「視線後移」對身體放鬆的幫助(你現在就可以試試看!閉上眼睛,往後看5分鐘)

後話:

我曾以為自己做得很流動、很曲線,

直到看了培訓的錄影,才發現自己在畫面中,

根本是直直下去、直直上來,脊椎根本 0 曲線。

那個當下有一點覺醒,讓我知道原來我的體感,不總是跟我想的一樣,

但這不代表我們做錯了,而是提醒我們 – 練習還能更細緻地拆解。

試過做大做滿的版本,也試過很細微、幅度很小的版本。

哪個版本並沒有對錯,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條件跟狀況是不一樣的。

適不適合,取決於老師對課程的設計目的、希望帶學生進入的狀態。

只要在練習中保有嬋柔系統的基礎原則,每一次的練習,都會幫助脊椎的放鬆。

也因為學生的回饋我才知道,原來大多數人在剛學習海浪,

會對動作順序與細節感到困惑與手足無措,

所以我也花了一些時間,調整引導的提示語與節奏,

讓流動的體驗可以自然而然地發生。

這段期間的小意外,讓我的生活節奏稍微停滯了,

卻也鬆開了一些曾經沾住很久的東西。

那些無法靠「用力」解決的事情,

有時候,只能靠等待、陪伴,跟順流。

也許最後你會發現,那些都是天賜的小幸運。

如果你也在一種「卡住」裡,不論是身體的、不安的、還是情緒的,

我想邀請你,來試試看嬋柔的練習。

放掉對於練習一定追求標準跟漂亮的既定想法

只是希望你能有個空間,讓身體自己說話,然後慢慢鬆開來。

現在可以開始的打地基課程👉《鬆鬆課・身體打底 I

這是一堂給初學者的嬋柔打底課,

沒有對錯標準、沒有壓力,跟著自己的節奏練習就好。

像是交新朋友一樣,先從輕鬆的對話開始,

再慢慢敞開心防、分享內心的感受,最後熟悉身體、回到自己。

喬西
喬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