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某天清晨和男友一起出門爬山的路上,隨口聊到一個好像蠻值得分享的話題。
因為我們平常都是中午過後才開始工作的人,作息相對自由但偏晚。
那天難得早起,在還沒完全清醒的狀態下,
我發自內心的讚嘆:「哇~那些能早起運動再去工作的人真的太強了,難怪人家會成功。」
說完我自己一邊在傻笑,一邊說:挖塞,他們要一大早就起來運動、
然後再處理完滿滿一天工作,要能維持這樣生活節奏的人,
一定需要有某種程度上的自律跟自省,真的很厲害耶。
他們的健康,已經內建在生活系統裡了,
不是額外抽時間去做什麼,而是自然地在過日子時,就把健康照顧好了。
我說完一堆感嘆,男友就悠悠地接了一句:「所以他們才叫成功人士啊。」
意思是,不是所有努力工作的人都會被稱作「成功人士」,
而是那些不只是拼命工作,還能兼顧健康、生活節奏與身心平衡的人,
才有辦法真正穩穩地走遠,才會被稱作成功人士。
一路上我們邊走邊聊,他又提到了一個他之前就思索過的想法,
我們應該要重新定義「健康」。健康不該只是一個「沒有病痛」的狀態,
而是你的身體可以舒服地承載你想要做的事。
不論你喜歡的是爬山、到處旅行見世面、跳舞、照顧家人,
還是靜靜坐下來寫字、畫畫、閱讀,只要是你想做的事,
你的身體都能夠輕鬆承載它,那才是真正的健康。
更貼近一點來說,健康其實是一種狀態:
你覺得有精神、可以支撐你去過你想要的生活或達成夢想,
不會一直累、不是每天都靠意志力硬撐過去,
而是心裡與身體都在一種「舒服而有力量」的狀態上才能稱作健康。
「對欸~」
難怪之前讀矽谷傳奇創投家納瓦爾的書裡面,作者好像也有提到:
「自己的身體健康是第一順位,然後才是心理、精神上的健康,接著才是家人的健康與幸福,然後才是工作。」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如果已經有運動一段時間的人,可能也會有類似的感觸,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很健康,直到開始動了之後,
才發現原來原本那個狀態,非常糟糕。
就像是我在開始運動前,那時候體脂肪過高,
長期久坐導致的姿勢不良,全身都很緊繃,又容易沒精神,
更不用提身體能不能感知到哪裡不舒服,那時候的我,
覺得自己沒什麼大問題,回頭看才知道其實身體有很多陳年問題,只是我以為那叫正常。
你可以想像,維持身體健康,其實就像保養皮膚一樣。
我們會花時間擦保養品、敷臉、補防曬,
甚至會考慮醫美、微調,為的是延緩老化、讓自己狀態維持在最好。
那身體也一樣,需要被溫柔對待與穩定照顧,
不是等到有狀況才來救火,而是從日常就開始保養。
當你還沒有大病大痛的時候,就能察覺哪裡不對勁:
「欸,我的背最近很緊」、「肩膀是不是卡住了」、「怎麼坐久一點就腰痠」……
這些微小的訊號,其實就是我們身體版本的「細紋」,提醒你該保養囉。
面對這種覺察,並不用太緊張,也不是要你成天焦慮身體哪裡又怎樣怎樣,
而是帶著一種接受變化的態度,慢慢學會「溫柔地照顧自己」。
順帶一提,我還是必須得說,運動真的才是最好的保養品。
除了體態上的維持之外,在皮膚、氣色、精神狀態、
甚至身體年齡的感受上,運動都能幫你重新注入一股生命力。
所以啊,不妨回頭問問自己:
我現在過的這個生活,是輕鬆的嗎?舒服的嗎?
如果我真的想完成一件什麼事,或是去做一個一直想做的夢,
我的身體,有辦法支撐我經歷那個過程嗎?
「健康」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它比較像是一種你可以靠得住的感覺,一股支撐你去過自己想要生活的力量。
希望在乎健康的我們,都能找到那個守護健康的節奏,
慢慢地,舒服地,變得越強、越安穩,也越來越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