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練完嬋柔很舒服,卻不知道怎麼解釋那種「鬆而穩」的感覺。這篇文章,一次幫你釐清三者的差別。
上次跟管友聊天時,她說最近上完嬋柔課後,身體有種說不上來的舒暢感,
像是原本緊繃的地方被慢慢軟化,整個人鬆鬆的,卻又很罕見地感到「腳踏實地」。
她也嘗試把這樣的感覺分享給朋友,但很多人會以為「喔~那不就跟皮拉提斯差不多?」
這讓我想起自己剛接觸嬋柔時的狀態,懵懂中帶點半信半疑,
懷疑身體上的那些「舒服」,會不會只是心理作用?
(畢竟當時的我更習慣用重量訓練與解剖學的角度去理解動作的模式與效益。)
這段對話也讓我意識到,好像真的很少有人在討論這個話題:
瑜伽、皮拉提斯、嬋柔,到底哪裡不一樣?
瑜伽、皮拉提斯、嬋柔:看起來很像,實際上差很多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
-
瑜伽比較偏向身體穩定與柔軟度的建立,會有停留與冥想,進入「靜」的狀態。
-
皮拉提斯則是專注在核心的控制與強化,強調精準的脊椎排列與肌力鍛鍊。
-
而嬋柔,它不是「做動作」,也不是「練動作」,它更像是一場動態的身體覺察練習。
在嬋柔裡,會先帶你練習去「感覺」自己的身體、空間、呼吸與慣性,
再慢慢地建立出真正有質地的控制。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運動員會把嬋柔納入訓練,
因為它不只是適合用於復健治療,它也能幫助提升運動表現——
嬋柔的訓練是從大腦開始的,能調整整個神經系統的敏銳度與效率。
簡單說,它不是從「外在做得對不對」開始,而是從「你有沒有真的感覺到」開始。
如果你熟悉的是瑜伽、皮拉提斯、重訓或空中運動
你應該會習慣這些運動帶來的「出力感」、「痠」、「燃」、「累」,
這些感覺很明確,也讓人覺得「有在做事」;有些人練完會覺得精疲力盡,精神興奮。
但嬋柔剛好相反。
很多人第一次練完會想睡、很放鬆、整個人像是「即將關機的狀態」,但內心卻是安定的。
這樣的鬆、這樣的舒服,
其實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反而是陌生的,因為我們更熟悉的是痠、痛、撐。
於是當我們第一次練到「沒什麼感覺、但很輕鬆」時,會下意識懷疑它是不是沒有效。
但事實上,那正是我們需要練習的部分。
嬋柔不是只是放鬆,它也會幫你「打開新的動作地圖」
嬋柔的動作裡有很多螺旋、擴張、波浪狀的路徑,
你會發現它不像重量訓練那樣是線性的、結構清楚的、直接強化某個部位的,
而是像一張流動中的地圖,讓你先打開可能從來沒開發過的區塊。
這些動作感,有些你從沒做過,但嬋柔會讓你「先感覺到它」,
等你未來在其他訓練(空中運動、地面動作、體操、甚至重量訓練)裡真的遇到它時,
你會發現身體居然已經知道怎麼處理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把嬋柔歸類為「預備型」與「修復型」運動系統:
它不像是開發肌肉的鍛鍊,而是建立與身體之間的「導航關係」。
也正因為這個系統會在練習中建立新的動作地圖,
特別適合長期處在姿勢不良、壓力過高的現代人。
透過脊椎的螺旋、畫圓、延展等練習,讓壓力得以釋放、結構鬆動,
空間一旦出來了,身體的動作模式與使用方式就會開始跟著改變。
我正在持續長期練習的四種運動
我曾經試過各種不同的運動系統,
包含重量訓練、空中運動(鋼管、空中環、綢吊、手帶等等…)、
大重量訓練、器械/墊上皮拉提斯、嬋柔、體操。
目前主要持續練習的項目是:重量訓練、嬋柔、體操與空中運動。
這四種看起來很不一樣,但它們在我身體裡的分工大概是這樣的:
-
重量訓練:強化肌肉、延緩老化、建立基礎體能。
-
嬋柔:覺察、修復、打開神經與筋膜路徑,讓我能「提前預見」動作,也幫助我平衡身心壓力。
-
體操:建立爆發力與敏捷協調,補足我在空中運動中需要的身體素質與體感建立。
-
空中運動(旋轉鋼管、空中環等):是我重要的心流來源,旋轉起來的自由感,與完成動作時的成就感,是我特別熱愛的部分。
我也很推薦每個人多去嘗試不同種類的運動,像是爬山、游泳等等,
但我必須說,從我開始練嬋柔之後,對身體的理解有了整個層級的轉變。
練嬋柔讓我感受到,身體裡有很多「可以更順、更滑、更精準」的路徑存在,
而這些路徑一旦打開,就會直接提升我在其他訓練裡的協調性與反應速度。
總結:
如果你希望在安靜的節奏中提升柔軟度與身體穩定,瑜伽是一個平衡身心的起點;
若你需要強化核心、改善脊椎排列與動作控制,皮拉提斯是很有系統的訓練方式;
但若你覺得身體總有些卡關、反應不靈敏,或在訓練中常常找不到正確的發力與連結方式,
那麼你可以試試看嬋柔。它不只是很輕柔的運動練習,而是從神經與筋膜面向出發,
打開新的動作路徑、釋放無意識張力,幫助你重建整體協調與感覺敏銳度。
(本文為個人經驗分享,非醫療建議)
—
☞ 想開始嘗試嬋柔練習?
你可以從最新的《音樂流動課|當叢花毅然綻放》開始
這是一套適合第一次接觸嬋柔的人設計的線上課,
藉由音樂的旋律氛圍引導學員進入嬋柔的流動,
只需要有一張椅子就可以在家開始。
👉 點這裡看課程介紹